做什么吊坠,标本,或者成天带在身上,都太。。。
最好是心无牵挂地去转世,重新开始。 强大!
不过我已经把目标选定在自家门前的柿子树下了~ 卫生处理厂??? 这里我借用我刚刚看到的一片东西
有繁体字,希望能耐心点看
在一本书中有一篇文章讲过“什么是宠物的圆满善终”它是这样说道的:
人生是無常的, 不能捉摸的, 不能估計的, 不肯定的, 無時間的, 這當然是說人生的生、老、病、死。
那麼竟然如此, 當人生不斷碰碰撞撞, 彼起彼落的時候, 就應該當事情降臨了, 就得欣然去接受它, 包括人生的最「終」時。
我常常跟人說, 「死亡並非一定悲哀, 除非沒有愛」死誰也不怕, 只是怕痛苦的過程, 如果死是安祥, 而不痛苦的, 死又如何! 衹是死前的無助, 痛苦掙扎, 離別, 看不開, 放不下的糾纏眷戀及執着人生的旋渦裏, 莫過於此。
如果家人的寵物離去, 你當然心如刀割, 傷心透了, 但也要強忍它, 保侍冷靜, 無論你是什麼宗教, 比喻天主教, 佛教, 基督教, 你應該為它默哀, 頌經, 天主經, 玫瑰經, 佛經也好, 我本身是佛教徒, 我當然為它頌往生咒或佛說阿彌陀經三或七遍, 回向給牠, 希望牠早日離苦得樂, 離開畜生肉体, 早日投胎做人。
而凡所有動物(包括人類)當離去時, 首八個小時不要大動作移動它, 因為要讓靈魂出竅, 因為所有動物都是有情眾生, 有貪生怕死, 離愁別緒, 牠們有記憶系統, 神經系統, 細胞系統等等………及靈魂, 牠們在世間, 同人與人相處的累積情感及點滴情懐, 一下子離去彼此又怎能如此潚洒呢, 所以要讓牠安靜, 而牠体內的活躍細胞, 由最彭脹去到冷卻約8個小時, 才是最好, 正如我們跑步一樣, 經過一輪長跑後, 心臟及呼吸, 由最彭脹至平靜也要經過時間的, 夠時間的叫做成熟期, 正如抄菜一樣, 並非一落鑊菜就立即熟一樣, 所以生要成熟生, 死要成熟死, 而火化時間最好要48小時後才能進行, 因為凡所有動物魂魄解体後頭48小時叫身死, 48小時後叫心死, 心死才能進行葬禮儀式就比較好, 剛剛說到魂魄,什麼叫魂魄呢! 3魂7魄常常聽人家說, 又是什麼一回事呢! 魂魄合一才叫生命, 魂魄解體即叫死亡, 魂即是靈魂, 即「精神生命」, 魄是驅榖, 即「肉体生命」, 精神生命是不生不死, 不滅不老, 是不斷輪迴找驅榖的, 而肉体生命會老化死亡的, 正如我們現在居住的房舍在約干年後, 便會變成殘樓或危樓, 不能再居住了, 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 你都一定要搬離, 所以說肉体及靈魂都是獨立個体, 但極到親密, 是一對拍檔, 而最悲的是他們不能共同進退, 他們總有分離的一天, 所以當肉体生命死掉了, 遺下老拍擋(靈魂)孤伶伶的靈魂便在48小時內眷戀著好拍擋「肉体」遲遲不願離去, 還賞試用盡辦法, 將靈魂撞入驅榖處, 當他賞試一百次,二百次…..的失敗後, 他才甘心認知自己已死去了, 心識才死去, 所以如果你們在48小時不斷的搖動他, 哭泣呼叫或進行火化, 你會把他的情緒推得很高漲及緊張, 他的不解導致他勾起恐懼及無奈, 試問他又怎會去得安樂呢! 所以我們還趁他心識還未離去的時候, 應該不斷為他頌經, 默哀及祝福, 他的心會領會的。
將遺体火化只是肉体的善後, 那麼靈魂的善後呢! 又怎麼辦? 其實靈魂善後更為重要, 但往往人們常常犯錯及疏忽處理, 靈魂在七七四十九日是最痛苦的, 他沒有法力回復以前的面貌, 但對未知的將來什為恐懼, 在這49日內是審判期, 或叫六道輪迴中的過渡期, 他思緒不斷湧起無奈, 恐懼, 眷戀, 無助, 無明等一切, 一切…., 在這時最好超渡他, 那又怎様超渡他呢? 超渡的方法很多種, 有錢的可為他打一堂齋或用他的名義捐錢濟貧(財施), 他吃剩的食物或用剩的用品都可捐出, 在家中可頌經超渡他或播佛經的VCD給他聽, 淨化他的怨恨及無奈心亦可淨化家中的池牆, 最好骨灰不要放在家中, 因為放在家中只會曽加他的留戀心, 眷戀心重了, 就不願投胎, 對他對你, 彼此也不好的, 不會升運, 以前古時的人處理先人是很有智慧的, 人死了要先放在義莊7天, 是讓他先靈魂出竅, 讓他心識死之然後再進行土葬或火葬, 而骨灰呢就安排放在泥土裡, 廟宇,墳墓或靈堂處, 這處稱之為「歸位」, 什麼是歸位呢? 這比喻, 試想想, 人們又細到大, 都不會逗留一個很長的定位空間, 好似年小時在學校處, 少年時到工作地方處, 成年了要搬離媽媽處, 而另築家園, 病了到醫院去, 死後到墳墓去一様, 不同時段就有不同的位置及安排, 再加上陰陽已相隔, 人鬼殊同, 他已不屬於這空間, 那就讓牠走吧, 不要再執著重投已往的經歴。 看完了 有点沉重吧 沉重到不知道说什么 ~~~~不要~~~
看得人心酸。 我选择逃避~~~~ 我也看完了,写得挺好。
我一直怕自己将来承受不了兔兔离开的那一天,看了这篇,心里平静了一些。
其实,我们都是过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