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健康长寿,就得照顾好身体里的“小宠物”,你吃什么想什么都和它们有关 ...

2023-10-9 12:30| 查看: 44 |原作者: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摘要: 来源:【医师报】(图片来源:《Nature》杂志)网友们纷纷表示,细菌竟然变成“粗菌”了,还能称为细菌么?中科院博士、微生物组学研究专家段云峰介绍说,细菌的直径大小通常在0.5至5微米,肉眼看不见。虽然Thiomarga ...

来源:【医师报】

(图片来源:《Nature》杂志)

网友们纷纷表示,细菌竟然变成“粗菌”了,还能称为细菌么?

中科院博士、微生物组学研究专家段云峰介绍说,细菌的直径大小通常在0.5至5微米,肉眼看不见。虽然Thiomargarita Magnifica体积远超出细菌界的平均水平,但根据它的基因分类仍属于细菌范畴。尽管它的应用价值还有待开发,但这种巨型细菌的发现也给人类提醒,世界上还有大量未知的细菌等待着人类探索。

实际上,自人类诞生起,细菌这种古老的微生物就已经和人类共生数百万年。在肉眼看不见的人体内部,微生物达100万亿个,其中80%位于肠道。

段云峰说,肠道中的微生物与人类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想要健康长寿,就得把它们当成肚子里的“小宠物”们,好好照顾。

身体中的“小宠物”都有什么用?

肠道微生物是人类忠实的“灵魂伴侣”,自你出生起就陪伴你一起成长。

它们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细菌,肠道的微生物最多,总重量可能高达1.5-2kg,相当于大脑的重量。

别小看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它们的存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消化母乳,消化纤维,调节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调节情绪,维持肠道健康,预防体重增加,降低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风险。

(图片来源:千库网)

“你每天想什么,吃什么,做什么,很大程度都受这些微生物的控制。”段云峰介绍,现代研究表明,大脑和肠道之间有密切的神经联系,叫做肠-脑轴。肠道微生物通过自主神经、肠神经、免疫系统、肠内分泌信号、神经递质等多个途径和介质与大脑进行双向交流。

在饮食上,肠道微生物可以发送“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食物偏好。根据《Bioessays》上的一篇文章,肠道菌群处于选择性的压力会操纵宿主的进食行为,以增加其生存能力。例如,普氏杆菌喜欢碳水化合物和单糖,拟杆菌属喜欢某些脂肪,而双歧杆菌喜欢膳食纤维。而人们的饮食的改变也会导致菌群的物种数量发生相应变化[2]。

在情绪上,肠道微生物也能通过神经调节我们的心情起伏。最近,《Nature》上的研究发现,肠道内的细菌能够将饮食中常见的氨基酸酪氨酸转化为4-乙基苯基硫酸酯(4EPS),4EPS可穿越血脑屏障并降低大脑中形成髓鞘的神经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导致焦虑的出现。这有助于揭示肠道菌群与复杂情绪行为有关的分子机制[3]。

不少研究还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寿命也有关系。一项针对世界长寿之乡意大利撒丁岛居民的研究发现,与年轻人和普通老年人相比,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和微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更高,富集了更多的史氏甲烷短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4]。

另一项针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和雅安市的 168 名百岁老人、普通老人和年轻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观点,百岁老人体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较高,并且富集了几种健康的菌群,表明肠道菌群和对抗衰老之间存在联系[5]。

8.19中国医师节特别巨献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 多城地铁联动公益巡展开始啦

如何与肠道微生物和谐相处?

“为什么要和微生物和谐共处?因为我们缺了它们就活不了。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动物离开细菌根本活不好,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段云峰介绍说,人和肠道微生物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给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微生物也同样回报人类,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当这些肠道微生物不平衡时,它们会用多种方式影响人体健康,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减肥效果,甚至是暴力行为的元凶。

那么,我们该如何照顾好它们呢?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法。

健康饮食:全谷物、蔬菜、豆类和新鲜水果中富含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肠道年轻的状态。多食用酸奶、酸菜、泡茶等发酵食品,也可以增加肠道中有益细菌的种类。

合理作息:睡眠不足会影响全身健康,也无法让消化系统和肠道微生物得到充足的休息。

适量运动:定期的有氧锻炼可以强壮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

避免使用大量抗生素:抗生素在灭杀细菌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敌我不分”的状况。因此,要尽量避免大剂量、长时期的抗生素的使用,最大限度的避免肠道菌群的失调。

参考资料

[1] Levin, Petra Anne. "A bacterium that is not a microbe." Science 376.6600 (2022): 1379-1380.

[2] Alcock J , Maley C C , Aktipis C A . Is eating behavior manipulated by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Evolutionary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 Bioessays, 2015, 36(10):940-949.

[3] Needham, B.D., Funabashi, M., Adame, M.D. et al. A gut-derived metabolite alters brain activity and anxiety behaviour in mice. Nature 602, 647–653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396-8

[4] Wu L, Zeng T, Zinellu A, et al. A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ompositional and Functional Profiles of GutMicrobiota in Sardinian Centenarians[J]. mSystems, 2019, 4(4).

[5] Kong F , Hua Y , Bo Z , et al. Gutmicrobiota signatures of longevity[J]. Current Biology, 2016, 26(18):R832-R833.

排版:管颜青

编辑:管颜青

本文来自【医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