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后不知是前往极乐世界还是地狱,但无论去向何处,此刻我的心中仿佛是万里无云的晴夜,没有一丝阴霾。—— 上杉謙信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死亡”其实一个很忌讳的命题,往往是上不了台面,不能公开讲述的。 它更具有神秘,隐晦,黑暗,禁忌的特点,并与鬼神结合在一起。 且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传统宗教伦理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 再加上亲历临死者的痛苦神态及死后的“狰狞”面目,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一种本能的恐惧感。 但在与之相邻的岛国日本,“死亡”的概念则与之相反的被无限抬高到了一个极致的地位。 在日本人看来,死亡并不可是可怕的,而是值得敬畏,值得信仰的。 他们对死亡充满了狂热的崇拜,甚至诞生了所谓“死亡美学”。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就连我们熟知的宫崎骏老先生都在《龙猫》里都探讨过“死亡”的意义。 《龙猫》与1988年上映于日本,故事大致讲述了为了作家草壁达郎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决定带着两个女儿搬到妻子医院附近的乡下,父女三人入住了一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在这期间,姐妹两遇到了巨大的森林主人龙猫以及神奇的灵猫巴士,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美好温馨故事。 关于这一点,动画中的很多细节也有所解答。 影片后半段,小梅在找妈妈的路上突然失踪。 皋月找到龙猫巴士,下达去找梅的指令。 然而出发前,龙猫巴士头上,却显现这样的站名: 塚森 长泽 三塚 墓道 之后,皋月虽然找到了梅。 可梅的身下,竟没有影子。 在随后的疑问中,吉卜力工作室却声明 《龙猫》里完全没有龙猫是死神、梅已经死去的这样的设定 至于“影片最后梅没有影子”,仅仅是因为我们认为没必要,所以省略了而已 ——吉卜力日志(2007年5月) 跳出《龙猫》,在 2002日本上映的13分钟短片《梅与小猫巴士 めいとこねこバス》里,更加全面的描绘了龙猫巴士以及森林中龙猫一族的形象。 在这里看,龙猫更加不可能是死神的形象。 《起风了》里的菜穗子 不仅是寄托了对母亲的深刻思念,同样阐述了死亡的意义——即便生命消逝,也要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和治愈,这当中包含了一种对人之将死的无惧和对爱的歌颂。 在对死亡无比迷恋的日本动画片中,也反复提到类似的概念,因此,死亡,无论是他人还是自身的死亡,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适当的死是高尚的, 值得推崇的。 日本文化中的“死亡美学”日本人从未停止过关于生与死问题的思考,在日本语汉字“死”的发音为“しぬ”,其中“し”的发音来自汉字“死”。 1但与中国人“死”的表象不同,“しぬ”的真正根源是“しなぬ”(萎ぬ),即如枯草般的生命衰败。如此,在日本文化中,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另一种生的延续。 地藏菩萨 同样的,宫崎骏也在高畑勋逝世的祭拜仪式上对着环绕鲜花的遗像说道,这不是祭坛 他只是被温暖的花草包围了。 由此看来,在日本人眼中,死亡不过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结语生死,是人类的终极话题,生与死永远相对,万物生 生不息,循环轮回。 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人出生即遁入 死门,这就是所谓出生入死。几乎所有古老的民族对死后 的世界都有幻想,以寄托对现世的不舍与留恋。 而在日本亲生卑死的价值观里,死亡有着和悦、伟大、平静的精神所在,这给它带来了无比崇高的意味,使其成为新生的象征 正如诗言:花の儚さに似て、その一瞬一瞬が生きてる意味。 樱花最美的瞬间不在花开,而是花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狗的猫宁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狗的猫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617470285 邮箱:cwpyq@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