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盲人说说,这些年导盲犬的“进门难”|幸福大街对谈16

2024-2-19 11:08| 查看: 39 |原作者: 新京报

摘要: “这只导盲犬,曾两次救过我的命。”对于全盲视障人士王志华来说,他的导盲犬芒果尤为重要。五六年前,王志华和他同为视障人士的妻子周彤先后申领了导盲犬,如今,两只导盲犬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人”。然而,带着导 ...

“这只导盲犬,曾两次救过我的命。”对于全盲视障人士王志华来说,他的导盲犬芒果尤为重要。

五六年前,王志华和他同为视障人士的妻子周彤先后申领了导盲犬,如今,两只导盲犬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人”。然而,带着导盲犬进出公共场所仍旧困难重重。

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公共场所不得拒绝持证导盲犬进入。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一平认为,《条例》的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拒绝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处罚,这让今后的执行、维权都有了依据。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无障碍服务的用户,推进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孙一平说。

“被拒绝多了,我甚至有点不敢出门”

孙一平:你们是怎么和导盲犬相识的?

周彤:我是先天性视力障碍一级,全盲有点光感。通过电影《导盲犬小Q》,我对导盲犬产生了兴趣,在知道视障群体能够申请导盲犬后,我非常激动,并在大学毕业那年提出了申请。2015年,经过约三年的等待后,我领到了导盲犬小杰。

王志华:我是全盲,完全没有光感。我的导盲犬芒果陪伴我大概5年多了。在申领导盲犬之前,我跟狗的接触非常少,但周彤领到导盲犬后,我就感觉“有点不一样了”。比如我们一起出门,小杰都能带着她走得特别快,我也就此有了申领导盲犬的打算。现在,芒果和小杰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家庭成员。

芒果曾两次救过我的命。一次是在北京,我正穿过辅路打算去公交站,走到路中间时,芒果突然使劲儿拱我,不让我继续走。这时,一辆电三轮车突然冲了过来,还撞到了芒果的头,但三轮车没停,直接跑了。

还有一次是在山西出差时,我正举手示意要穿过斑马线,一辆车没减速就开了过来,当时芒果用头顶我,最后这个车把芒果撞飞出去。幸好芒果反应快,没被车辆轧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那之后,芒果有大概半年不敢外出,一听到车辆经过就会哆嗦。

孙一平:你们带导盲犬出行会遇到哪些困难?

周彤: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带导盲犬去一些公共场所会被拒绝。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会跟对方解释,国家有规定,允许导盲犬进入。但还是会有不少工作人员说,“这毕竟是狗,万一别人不同意怎么办?”其实这样的担心我也能理解,公众对导盲犬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之前也碰到过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有一次坐公交车,我带着导盲犬刚上一个台阶,保安就不让导盲犬上来,还伸手推我,差点把我推下去,我解释他也不听。当时一些乘客也向保安解释,但他还是不让上,最后甚至要报警处理。

孙一平:我想,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多是因为不了解、不清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如何对待导盲犬的问题上,一些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欠缺,对员工没有相关的交代,导致员工仍坚持原来的原则,就是不让动物进入一些场所、交通工具等。

王志华:确实是这样。其实最开始把导盲犬领回来时,我们信心都挺足的,因为我们觉得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但这样的出行难题让人很难过。

我们一天被拒绝一次、拒绝十次,时间长了,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变化。我记得非常清楚,领到芒果大概一年时,我甚至有点不太敢出门了,觉得去哪儿都不让进。

“宣传教育”是破题关键

孙一平:目前,导盲犬进出公共场所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无论从国家还是社会层面,对这件事的重视非常重要。只有明确了相关规定、政策,才能让导盲犬进出公共场所更加顺畅。其次,要加强对中层和基层执行者的相关培训,他们是与视障群体直接接触的人群。此外,社会的监督、治理能力也有待提升,这是一个整体的目标。

我认为,“破题”关键在于社会的宣传教育,宣传和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最牢靠、最有力的抓手,重视了这一点,其他方面一定会有所提升。就像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说的,“人们对于残疾人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

实际上,视障群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进行维权,不仅代表个人,更是推动着整个残疾人事业在前进。

周彤:确实是这样,我们作为携带导盲犬的视障人士,平时也会带着导盲犬去学校做科普和宣传,幼儿园、小学、大学都去过。

之前,我们也给新京报的小记者分享过导盲犬的知识,孩子们都特别激动,也听得很认真。在我看来,这样的宣传方式就非常好,相当于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时,就更容易接纳我们这个群体。所以说,导盲犬是社会了解视障群体的一个窗口。

另外,很多人对导盲犬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导盲犬很可怜,要一直工作,磨灭天性。其实导盲犬也有“上班”“下班”的时间。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导盲犬在外“工作”的样子,但“下班”后,它们都是普通的小狗

还有一点我想提醒,大家遇到导盲犬,请“四不一问”。

“四不”就是不抚摸,在导盲犬工作时不要擅自抚摸导盲犬;不喂食,导盲犬穿上导盲鞍就处于工作状态,喂食可能会让导盲犬分心;不呼叫,不要在导盲犬旁边发出尖锐的声音,也不要吼斥导盲犬;不拒绝,请不要拒绝导盲犬跟您同乘一车、同处一室。

“一问”就是当您看到携带导盲犬的盲人时,可以主动上前询问一下是否需要帮助。

从“无障碍设施”到“无障碍环境”

孙一平:《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明确,公共场所不得拒绝持证导盲犬进入。视力残疾人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实际上,早在2004年,北京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无障碍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

从“无障碍设施”到“无障碍环境”,这一转变意味着范围更广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无障碍设计的系统化,以建成全龄友好型的城市为目标。

王志华:这个《条例》,我个人比较关注法律责任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有单位拒绝导盲犬进入,将有一定处罚。

周彤:处罚本身可能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以后不能再拒绝导盲犬了。

孙一平:两位说得非常好。《条例》的一大亮点,就是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其中明确,拒绝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相关单位和个人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这样的规定,让今后的执行、维权都有了依据。

在我看来,《条例》是我们多年来推进无障碍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在首都施行,也能对其他城市产生影响。《条例》虽然看起来仅局限于无障碍领域,但它对城市的文明程度会有较大提升,带动社会的文明建设、素质养成。

同时,无障碍服务的用户都将因此受益,这部分人群除了残疾人,还包括老人、孩子、偶尔腿脚不便的人、拿着大件行李的旅客等。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无障碍服务的用户,无障碍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符号。

王志华:网上有观点称,“全国目前只有200只左右的导盲犬,为数量这样少的一个群体做政策上的倾斜值得吗?”孙老师怎么看?

孙一平:导盲犬是盲人生命的保障,对导盲犬的重视也可以说是尊重人权的一种体现。这不是“政策上的让步”,而是一个社会应该为视障群体做的事情。

同时,这也是我国导盲犬事业在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未来,在无障碍发展、导盲犬认同等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周博华 李欣侗 郭薇 视频报道

编辑 白爽 校对 危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