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安十二时辰,宠物之风为何盛行,你看菩萨坐骑是啥?佛教影响 ...

2024-4-9 08:20| 查看: 82 |原作者: 资深人士说文史

摘要: 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大象狮子宠物之风为何盛行,你看菩萨坐骑是啥?佛教道教影响,却预示大唐盛极而衰。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全方位地真实再现了大唐生活场景,无论是妇女服饰和装扮,宫廷礼节,还是女性社交风 ...

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大象狮子宠物之风为何盛行,你看菩萨坐骑是啥?佛教道教影响,却预示大唐盛极而衰。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全方位地真实再现了大唐生活场景,无论是妇女服饰和装扮,宫廷礼节,还是女性社交风潮都演绎的惟妙惟肖,剧中竟然出现一种十分罕见而又昂贵的犬种,细犬;现在这种纯血统细犬,据说全世界已经剩下不到十只了,可见珍贵无比。细犬是我国最古老的狩猎犬种,自古以来就和我国古代人民一起狩猎,这种犬,身体细长,呈流线型非常善于奔跑,对主人无比忠诚,嗅觉灵敏,记忆力好,可以用来追逐狩猎野兔,也可以看家护院,也可以当宠物饲养。本篇文章借着细犬这个话题,我们一起去探索大唐时期宠物世界。

唐代人独特人居环境观念影响,由于唐代经济发达,物质繁荣,人们生活水准很高,他们对居住环境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山、有水、有花草、有鸟兽,回归自然和谐美的环境。

文学作品中,“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鹤静共眠觉,鹭驯同钓归”以及“入鸟不相乱,见兽皆可亲”

以上诗句都说明了,在唐代喜欢用动物点缀在人的居住环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自然生态生活。

人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在皇家园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秦汉时期的上林苑,有众多鸟兽存在,隋炀帝的显仁宫,采用奇禽异兽,花草树木等作为点缀宫苑的独特景观。唐代禁苑更是森林葱郁,河流、湖泊密布,禽兽,蔬果,应有尽有,还专设垂钓、放鹰、驯马、观象、斗鸡等场所,例如长安城内,长宁公主池,安乐公主宅,玄宗兴庆坊龙池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皇家林园,这里也是宠物的天下。

此外,在民间,寺观、庙宇举办的宗教活动与世俗的经济活动相结合(例如庙会),这些佛寺、道观、庙宇成了百戏表演,供人游玩取乐的场所,这些都需要宠物的配合,对宠物需求量很大。

中唐以后,士大夫参与治国理政的热情度降低,纷纷建立私家院庭,种植名花异卉,饲养珍禽猛兽,希望逃避现实生活,极力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例如,白居易的洛阳履道里,杜甫的镜花草堂,韩愈的樊川别院,这些文人雅士甚至把某些家畜视为宠物,例如,鸡、鸭、驴、马、猪等等。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受唐代特殊文化氛围的影响

唐代人认为某种动物的习性有神秘和吉祥的象征,并且唐人已经掌握了宠物饲养与调教等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为宠物的饲养创造了客观条件,早在唐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研究和驯养动物的能手,随着动物品种的丰富,已经长期以来积累的关于宠物习性、特征、疾病、饲养等知识,使得宠物饲养在唐代的普及成为可能。本文仅举例象、犀牛、鹦鹉等知识的相关记载。

唐朝人认为大象具有“藏牙”的习性,象牙每年脱落侯,大象都会掘地藏之。雌象是象群的首领,当雌象死后,群象有共掘地埋之,号吼移多时才散,这是动物中孝道的象征,与古代所提倡的孝道人伦理念不谋而合。

犀牛通常饮用污水,倚木而息,犀角脱落侯,犀牛也会将其埋藏,这在唐人看来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犀牛食用百草棘刺,唐人认为犀牛角能够解百毒,中毒者,将犀牛角粉,涂抹于创伤部位,立刻治愈,所以,唐人也爱养犀牛。

《酉阳杂俎》记载,“鹦鹉四趾齐分”“两脸俱动,如人目”《北户录》记载“翠衿丹嘴,巧解人言”

鹦鹉不但有类似于人类的眼睛,而且智商极其高,还会说人语,深受唐朝人喜欢,这种鸟遍布大唐朝廷、外交、军事、文化、医疗等各个领域,被唐廷视为国鸟。

总之,唐朝人在掌握各种宠物生活习性以及饲养知识,在对前代及当时饲养经验总结,促进了饲养宠物风气的盛行,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满足部分人民附庸风雅的心理需求。

笔者认为,佛教文化与道教信仰对宠物影响巨大,

唐代饲养宠物之风的盛行与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强关联性,在宗教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珍禽异兽常作为宗教人士的坐骑,他们往往被认为具有人性,知恩图报,是吉祥、太平的象征,这也与上古时期人类原始的动物崇拜不谋而合。

与佛教信仰有关的动物,在佛教中,白象代表降生,狮子代表法力,鹦鹉,猕猴,孔雀,麟等动物形象常常被认为是菩萨化身,为人所贵。例如,大象是众多菩萨坐骑,佛陀被视为“人中狮子”,狮子还是文殊菩萨坐骑。鹦鹉聪明能言,可以诵经,是佛祖的化身。

道教信仰中的动物,道教将四灵,青龙、白虎、凤凰、龟蛇等四灵纳入神仙体系,并与“四方”观念相对应,形成了“四方神兽”的新信仰,例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凤凰),后玄武(龟蛇)。道教受“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后来又加入虎、鹤、鹦鹉、鱼等各种仙禽异兽。

此外,在唐朝佛教、道教的繁荣时期,又渗透了浓厚的儒家文化和民间信仰成分,例如,大象、狮子、鹦鹉、仙鹤都具有知恩图报,忠孝仁义等儒家所提倡的品质。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佛教慈悲隐忍,道教清逸自然与儒家忠孝仁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每种宠物都有饲养的充分理由,由此饲养宠物之风更加盛行。

笔者认为,唐代宠物的饲养,特别是驯兽、驯禽活动的兴盛加速了唐代社会的奢靡之风,在一定程度上计划贵族上层和底层人民的矛盾。随着宠物市场的活跃,宠物价格不断飙升,邻邦藩属国朝贡而来的珍禽异兽,会根据长安的市场行情估计,得到唐庭数倍或者数十倍的回赠,这必然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像犀牛、狮子、大象等大型宠物的饲养,需要建设巨大林苑,这耗费大唐巨大人力和物力。

此外,唐代盛行具有赌博性质的斗动物游戏,尤其是斗鸡,巨额的赌注使得不少人倾家荡产从而引起社会治安问题。由于唐朝皇家的推崇,在民间也掀起了驯养宠物的热潮,为了满足统治者和地方权贵的需要,贫苦百姓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珍禽异兽,向朝廷进献。

此外,许多农业劳动者也被驯养宠物之风所影响,纷纷放弃农业,转向饲养鹰鹞,捕捉鹦鹉,训练斗鸡为主业,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

《全唐文》记载“上好珍奇及无用之货”“履马与鹰犬之多”“车舆服玩之极”“宫室池台之盛”

由此可知,宠物之风的盛行,不仅耗费巨大,也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对农业发展无益,而农业是农耕文明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不稳就会造成国家不稳。

参考文献:《新唐书》《朝野佥载》《旧唐书》《唐会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