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宠物去上学,是什么样的体验? 近日,广西南宁二中开创了一个新尝试:允许学生带宠物进校园。条件包括,宠物要打全疫苗,申请《宠物入校证》;只限高中年级的学生带、每班一只;带宠物的学生要遵守《文明养宠公约》,随身携带粪便清理工具,不让宠物嗅人、扑人等。该校政教处主任称,此举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学习“责任与爱”,直观地感受生命教育。 俗话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学校的这一创举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面对学生群体的养宠需求,校方并未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通过规范的制度和严谨的程序,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萌宠进校园”。 许多孩子都对小动物有天然的亲近感,有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宠物的陪伴,更有利于他们的性格养成。孩子与宠物关系越密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就越强,也越乐于分享、合作和帮助他人。 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在课余时间与宠物进行互动,比如抚摸、喂食等,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关爱宠物、照顾宠物,例如《公约》中提倡的“看到路上走失的宠物要积极联系失主或相关班级进行收养,遇到不文明养宠行为要勇敢地站出来”。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爱心、责任与担当。 宠物,虽是陪伴人的动物,但本质上同样是生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研教授认为,“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往往是被管理、被照顾的角色,而面对宠物的时候,他可以转换为照顾、关怀另一个生命的角色。”换句话说,同学们在与宠物的互相陪伴中,可以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与珍视,完成心灵的建设与升华。 不同于该校许多学生的开心,部分家长和公众对于“萌宠进校园”还有所顾虑,焦点集中在卫生与安全问题。虽然学校提出了方方面面的具体要求,但这些规定能否落实,现在确实也不好说,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也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动态调整完善。 事实上,对宠物进入公共场所,比如地铁、商场、剧院,大多数地方还是拒绝的态度。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本无义务承担起管理学生带宠物的职责,此前也并无类似的先例,南宁二中的举措,似乎有点“自找麻烦”的意味。这也证明了该校在教育观念上的包容和开放心态。 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它也是教会学生珍惜热爱生命、培养学生心理情感健康的重要场所。学校如何“育人”?正是通过类似允许“萌宠进校园”这样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勇气的尝试,来完成对学生生命和爱的教育。至于效果如何,能坚持多久,则需要多一点时间来观察。 “萌宠进校园”,从学生提出申请,到校方采纳实行,再到老师与学生“约法三章”共同遵守。这种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让校园生活更有趣,让学校更有温度,让学生感受到了教育和生命的丰富内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狗的猫宁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狗的猫宁)”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617470285 邮箱:cwpyq@foxmail.com